首页 >市场动态 > > 正文

北纬53度, 在中国最北小镇戍边

2023-08-16 23:12:21 来源:平邑融媒


(相关资料图)

原创 2023-05-28 02:02·南方周末

立夏已过,北极镇的晚上,气温还是零下。这个隶属黑龙江漠河市的中国最北小镇,年平均气温零下5度,全年无霜期不到3个月。

2023年5月9日上午,民警史先强和妻子沈欣坐上巡逻车,同两名解放军战士一道,从北极镇管辖的洛古河村出发,在尚未吐绿的桦树林间穿行,目的地是12公里外黑龙江畔的边境监测点,对岸就是俄罗斯。

路面上的冰雪还没完全消融。车行十多分钟后,路中间一块凸起的冰块拦住了去路。史先强停车,拿起备用的斧头,削薄凸起处。没过一会,又遇上被雪水冲塌的路段,史先强再下车,用铲子挖土、填平。对史先强来说,这样的季节遇到这样的路况,是再正常不过的事。

2023年4月,史先强被表彰为全国移民管理机构第二届“十大国门卫士”。他是2020年7月同妻子沈欣入驻北极边境派出所洛古河夫妻警务室的,妻子是名辅警。警务室地处北纬53度,是中国“最北夫妻警务室”,最低气温曾达到零下52.3℃。

戍边在北极镇,史先强夫妇的日常,不仅要巡边,还要同孤独与寒冷作斗争。

2023年5月10日,洛古河夫妻警务室门外,史先强、沈欣和儿子皓皓。(南方周末记者 韩谦/图)

第七十二户村民

俄罗斯内河石勒喀河一路东流,在中国大兴安岭与额尔古纳河相遇,汇合处成了黑龙江源头。顺江而下九公里,流经的第一个村庄便是北极镇的洛古河村。

提起洛古河村,当地人多半会调侃,那是大兴安岭“最繁华”的村庄,有“71栋楼,91条街”——这是东北话谐音,意思是“其实一栋楼,就是一条街”。

北极镇下辖的三个村庄中,北极村是镇中心,北红村拥有中国最北点的标签。相较而言,洛古河村显得有些尴尬,既不占行政区位上的优势,也没有标志性景点。2023年3月的一次人口统计结果是,登记在册的71户村民里,还有34户在村里居住,总共84人。

所有住户都集中在长约1公里左右的主干道上,用村里人的话说,这是“一把瓜子能嗑两圈”的地方。房子是清一色上世纪修建的俄罗斯族典型民居木刻楞,由木头堆叠而成,外边再涂一层和着稻草的泥巴。

除了为游客开的农家乐和一家小卖部外,村里没有其它店铺。要买新鲜蔬菜和水果,得去90公里外的北极镇。

村民们大多在20世纪80年代搬迁至此。52岁的李少东回忆,1986年,他和兄妹随父母从吉林洮南来到这里。和老家比起来,洛古河村算是“能挣钱的地方”。15岁时,李少东就跟着父亲开始了夏天下江捕鱼、冬天上山伐木的日子。那时,村里还聚集了不少来碰运气的淘金客。李少东的二姐和三姐分别嫁给了来此地谋生计的江苏人和山东人。

“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”,洛古河村现在的发展就远比不上洮南了。

李少东的大女儿就回到了洮南老家工作,他大哥两口子随子女去了北京,二姐、三姐则跟着丈夫去了他们的家乡。

小镇不可逆转地走向衰老,李少东都算是村里的“年轻人”了。

不过,离村民聚居区百米外,夫妻警务室里的一家三口拉低了这个村的平均年龄。他们成了村里的“第七十二户村民”:34岁的史先强,27岁的沈欣,还有他们2岁的小儿子皓皓。

2023年5月9日,史先强和沈欣在黑龙江边境线上巡边。(南方周末记者 韩谦/图)

“边防”改“边境”

山东人史先强2008年被分配到黑龙江参军,先后在大兴安岭地区的加格达奇、呼玛县和漠河县(2018年改为漠河市)当边防武警。

随着移民管理体制改革,国家移民管理局成立,2019年1月1日,公安边防部队集体换装转隶国家移民管理局,北极边防派出所更名为北极边境派出所。史先强也转入北极边境派出所工作,工作服从橄榄绿的军装换成了藏青蓝的警服。

在北极边境派出所,史先强和沈欣还有22位同事。他们来自11个省份,有四川、福建和浙江,最远的来自广西,年纪最小的25岁。

1994年出生的浙江金华人张嘉乐从浙江舟山边检站通过考试,报考至此。他还记得,2019年2月14日,他入职的第一天,坐车从漠河到北极村,公路两旁白茫茫,七十多公里的路程没见着一户人家。他心里打怵,“怎么这么荒凉?”在此之前,他还没出过浙江省,边陲的地广人稀超出了他的想象。

在派出所,张嘉乐负责辖区内入户走访,排查人口情况。4年过去,他成了北极村镇五百多户人家1800多人的熟人。

洛古河村夫妻警务室在2010年成立,是北极边境派出所的派出机构。民警贾晨翔和妻子王晓莲成为了夫妻警务室的第一任“主人”。

之前,所里在洛古河村也设有警务室,由民警轮换执勤,短的待上一星期,长则两三个月。这种工作模式下,由于执勤民警待在村里的时间太短,还是难以和村民建立信任。2020年,贾晨翔夫妇待满十年后,按照国家移民管理局针对戍边民警的荣归荣调政策,调回妻子老家山东威海工作。

那年7月,怀孕7个月的沈欣跟着史先强来到洛古河村,与贾晨翔夫妇完成交接。

报名接替贾晨翔夫妇,史先强没和妻子商量。等报完名,他才告诉沈欣。“他都报上名了,还能怎么办?”沈欣决定支持史先强,她的身份也从北极村邮局的员工,转变为一名辅警。

等生完孩子,2021年大年初五,沈欣带着4个月的小儿子皓皓住进夫妻警务室,正式开始工作。

当时正是一年最寒冷的季节。警务室里,沈欣抱着孩子,盯着监控屏幕里的13个画面,视频仿佛静止一般,只剩下雪、街道和房屋。要是里头有人经过,都值得兴奋一阵。这成了沈欣对洛古河最初的记忆。

到洛古河村驻守,让沈欣放不下的是大儿子凡凡。洛古河村没有幼儿园,史先强和沈欣只好把凡凡留在90公里外的北极村,由沈欣父母带大。

每次回到北极村,沈欣总能听见凡凡自顾自念叨,他也想和其他小朋友一样,让爸爸妈妈一起送自己上学。2023年5月8日,夫妻俩要回北极边境派出所处理公务,提前一晚回了北极村。那天早上,两人第一次牵着凡凡的手走去幼儿园,总算圆了孩子的一大愿望。

洛古河村的木刻楞民居。(南方周末记者 韩谦/图)

室内外温差80度

洛古河村管辖着44公里长的黑龙江段边境线。巡边,是史先强每天必须完成的工作。

2023年5月9日上午,史先强和沈欣乘坐的那辆巡逻车在大兴安岭穿行了四十多分钟,才走完12公里路程,抵达目的地。

路上,史先强提醒跟车采访的记者们,注意扎紧袖口、裤脚。冬春之交,正是蜱虫最活跃的时候。这种俗称草爬子的生物,个头和瓢虫差不多,钻入人体后,它会吸食血液,严重的会导致感染森林脑炎。

到了边境线上,黑龙江还没完全解冻,处于“跑冰排”的流冰期。

江面上的冰冻与湖面不同,由于江中水流速度快,气温下降后,流水慢慢聚集成大小不一的冰排。天气再冷些,冰排堆叠,缝隙间的水流会被冻住,形成冰缝。到了春天,气温上升,较薄的冰缝首先融化,江面上就流动着一个个冰排。

一些两三米长的冰排被推到岸边。这时,巡边只能在江边冰块上步行。走到冰薄的地方,沈欣打了个趔趄,鞋子马上就湿透了。

2020年11月30日,发生过一场更为严重的意外。

当天,史先强、沈欣与两名担任护边员的村民一道巡逻。那会儿,黑龙江刚刚封冻不久,冰面还不结实。“大家注意脚下,冰层不厚,尽量别往江中间走。”史先强的话音未落,一位护边员一脚踩破了浮冰,半个身子掉进了江里。好在胳膊撑在了冰面。等他被拉上来时,整个人身上瞬间结了一层冰,冒着凉气。

到了冰冻实的季节,则是另一种煎熬。

2023年年初,气温降到零下53度,从开着暖气的屋子里走到室外,温差达80度。路面上的积雪没过了膝盖。不出10分钟,眉毛、睫毛都挂上了冰霜。

按照黑龙江省边境管理条例,进入边境地带捕捞的作业人员要有相关部门批准的作业证。不过,还是有村民私自在黑龙江里下网捕鱼,冬天巡逻,需要注意的是埋在冰面下的渔网。

在稍平坦些的江面上,铲车能推出一条冰道。冰排堆叠的地方,铲车没法通过,巡边得依靠步行。

冰面上没有建筑物遮挡。冷空气再加上大风,行人被冻伤是正常不过的事。网上买的那些号称能抵御零下50度高寒的鞋子,即使再垫上三四个毛绒鞋垫,再套上四五双毛袜,也全都“歇菜”。

左侧蓝色房屋为夫妻警务室,不到百米处就是黑龙江。(南方周末记者 韩谦/图)

“分外之事”

夫妻警务室的墙上,挂着一张洛古河村地图,印有每户村民房子的照片和户主名字。这是史先强刚到洛古河时,一张张拍下的。

对边境派出所来说,除了完成护边任务,同普通派出所一样,还需要负责辖区的治安管理。

50岁的温明霞在村里开了一家农家乐。她开旅店,不会用电脑上的旅客登记系统,每回有旅客住宿,总得让史先强到家里帮忙登记。对史先强来说,这是治安管理的“分内之事”。

但史先强也帮村民做了很多“分外之事”。温明霞二女儿考上公务员,单位通知要交无犯罪记录证明,这需要去北极边境派出所办理。洛古河村没有公共交通,要是包车往返,需要三四百元费用。她找史先强帮忙,一个电话就解决了。

2023年5月10日,温明霞忙着招呼工人,给农家乐的隔间安装塑料顶棚。还有一个多月就到夏至,是一年里有最大几率追到极光的时候,也是村里的旅游旺季。

这是疫情管控开放后的第一年,温明霞对农家乐生意抱有期待。装上顶棚后,要是赶上游客多,家里还能再多摆上三桌。

那天,温明霞的两个女儿都在家。她邀请史先强,晚上带着沈欣和孩子到家里吃饭。她准备了一桌好菜,有小笨鸡炖土豆干、黑龙江的野生鱼,还有新鲜的婆婆丁。

“村上谁有点啥活,小史都能给帮忙。”温明霞觉得,自己和史先强两口子,已经处成了亲人。

饭还没吃完,史先强接到一位村民的电话。她微信里莫名其妙多了个企业账号,自己不小心点了进去。她担心“点进去”这个动作会让她损失微信钱包里去年卖黄豆攒下的3000块钱。

撂下碗筷,史先强就朝那户村民家跑去。

“五一”之后,村里的人员陆续旺盛起来。那些在冬天被定居外地的儿女接走的老人已回村,天气回暖,他们得准备新一轮播种。等天气再暖和些,还可以去山里采摘野生蓝莓、蔓越莓和蘑菇。

还有两个月,史先强和沈欣到洛古河村工作满三年。在村里待久了,有时离开一段时间,沈欣倒有些放心不下。

她关于洛古河村最鲜活的记忆,总和食物连在一起。冬天黑龙江上冻后,就是各家杀猪的时候。最集中的日子,村里一天三四家杀猪,都邀请她和史先强去家里吃杀猪菜。哪一家的邀请都不好意思拒绝,两人就忙着“串场”。

警务室里,所里送去的补给大多是扛放的土豆、西红柿、茄子、鸡蛋等食材。史先强做菜总是各种排列组合:土豆炒鸡蛋、西红柿烧茄子。他开玩笑,这是创新的鲁菜。

中国最北端的边境线上,戍边鲜有打击偷渡、贩毒的惊险刺激。更多面对的,是群众家长里短的琐事,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单调与重复。史先强觉得,“坚守就是工作”。

南方周末记者 韩谦

标签:

x 广告
x 广告

Copyright ©   2015-2022 大西洋劳务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2   联系邮箱: 562 66 29@qq.com